requestId:685187231a05b7.49615596.
自贡恐龙博物馆显得非常冷清。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的模型制作较粗糙。
杨氏璧山包養上龙化石。
博物馆吸引了来自海外的恐龙粉丝。
传统模式:自贡恐龙馆 “首创”者是孤独的包養網
自贡是一个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号称“恐龙之乡”,拥有国内最重要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遗址。而自贡恐龙博物馆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以恐龙为主题的博包養物馆,总陈列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自从1987年开馆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恐龙迷们心目中的圣地。去年9月,记者就曾经实地探访过这座“恐龙圣殿”。
展馆精彩但不过瘾
来到自贡,记者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个工业城市”。位于四川省南部的自贡有山有水,草木葱茏。但是,这里的植物叶子上都蒙着厚厚的一层灰。去年,自贡主办了第11届四川省运动会。记者来到这里时,城市包養網的很多宣传墙上贴着、画着吉祥物。那是两个卡通人形“盐包養網娃儿”和“灯妹儿”,分别代表自贡的两大特色:井盐和灯会,而包養没有这个城市的第三项特色恐龙。
从自贡火车站出来,7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就是“恐龙博物馆”。乘坐公共汽车到博物馆的路上,要路过弯曲的小巷,而连接燊海井、硅化木和恐龙博物馆等几大主要景点的公路也坑洼不平。
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如一头蜥脚类长颈恐龙的“游客中心”,实际上这种“恐龙元素”在博物馆内随处可见。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厅包養的形状就像“一堆化石”,兼具设计感和“科学味儿”。这样的设计在上世纪80年代包養是包養很“洋气”的,因此曾经获得过全国的工程类奖项,现在看起来则显得低调而又亲切。
展馆的第一层陈列的是巨大的恐龙骨架。馆内讲解员说,现在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恐龙化石大多来自白垩纪。因为“海浸包養现象”,在白垩纪之前的侏罗纪恐龙化石较少保存下来,而自贡保存下来的侏罗纪恐龙化石非常丰富。侏罗纪早于白垩纪,所以相对来说,侏罗纪的恐龙相对比较简单,对研究恐龙的演化过程有很大意义。自贡保存下来的蜥脚类恐龙化石非常丰富,而且几乎全部蜥脚类恐龙都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尾巴尖上有一块锤状的骨头。研究者认为包養,它们可能会用作打击敌人的“流星锤”。所有展品中,最让人觉得“醒目”的,是四川巨棘龙的化石。这种较早期的剑龙类动物有包養網着一个包養網巨大的肩棘,半蹲的姿势看起来如同即将被奥特曼猛揍的小怪兽包養網。
在一层还有壮观的“埋藏包養網厅”。馆内讲解员说,专家认为自贡的恐龙埋藏地形成的原因是恐龙被洪水冲至此地,而且还不是一包養次洪水,多次洪水包養網埋葬了多批恐龙,所以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包養網恐龙墓地”。就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样,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埋藏厅也采用了“边展出,边包養網发掘”包養網的形式。
在二层展出了除恐龙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以及馆藏精品等内容。最有意思的是一具蛇颈龙类的杨氏璧山上龙的化石。蛇颈龙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到四川干吗去呢?专家认为在侏罗纪的时候自包養網贡地区有一个大湖。这个大湖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地质变化被隔离。于是,海洋中的蛇颈龙包養演化成了淡水包養網中的包養品包養种。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品对于爱好者来说非常精彩,对于一般参观者来说也颇值得一看,遗憾的是骨架旁边都没有制作高仿真度的复原模型,只有大型的壁画,对古生物不熟悉的参观者很难想象这些巨大生物的原貌。
除了展品,馆里还有一些和游人互动的项目,比如恐龙骨架从发掘到装架包養的过程展示、可供触摸的恐龙化石真品等等。但总体上而言,互动性不太强,游人的实际参与也不多。
看完“第一个”博物馆,记者感到神清气爽,胃口大开,下面的包養展馆一包養網定更精彩!但让人惊讶的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其实只有一个两层的主馆,一般的参观者不到半小时就可以看完,比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小得多,很难说“过瘾”。据记者在一小时左右的观察过程中,只看到了不到100名游客,其中外国人比中国人还多。“老外”都仔细地看说明、照相、录像,一看就知道是来自贡“包養網朝圣”的“恐龙铁粉”。
發佈留言